python html5 bootstrap 视频教程

德云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88|回复: 0

新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生育高潮 人口大迁移 城市化规律

[复制链接]

195

主题

220

帖子

1050

积分

工程师

Rank: 5Rank: 5

金钱
620
金币
6
威望
0
贡献
0
发表于 2016-10-11 04: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I人工智能 语音助理 人工翻译 教程
新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生育高潮 人口大迁移 城市化规律

新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人口生育高潮,分别是:1954 年、1963 年、1987年。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轮人口生育高峰出现于1954年,高达2232 万人,此后逐渐减少,最低时段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第二轮人口生育高峰出现在1962到1973年。期间,每年都维持着2400万到2700万的生育人口。中国出生的人口达到3.14 亿人,可以说是人口爆炸。这3亿人出生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们上小学、中学、大学时,也正值中国经济逐渐加速的阶段。1962年起出生的人群从1984年开始陆续进入结婚生育期,而其顶峰出现在1987年。这一年,中国出生人口2549万。也刚好在1980年代后半期这一时期,中国第一轮人口出生高峰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也逐渐放缓。


而在这段时间人口迅速的增加,正是60后的“婴儿潮”一代集中结婚生育的结果,这造成中国第三轮人口出生高峰,1985到1993年,每年出生人口都超过2100 万。当年出生的这一部分人口,现在正处于23到31岁阶段,正是适婚年龄。他们大多处于事业上升期和结婚集中期,消费能力日渐增强、消费愿望旺盛。而其父母辈,也即主要是“60后”这一代人,现在已经50来岁,正在从中年向老年缓慢过度。


Ashampoo_Snap_2016.10.20_01h55m46s_002_.jpg

人口大迁移

回顾中国快速发展的30年,本质是人口红利加速释放的30年。这期间,中国总人口净增加3.24亿,其中15岁至64岁的人口数量保持了12年的连续增长,人口红利的快速释放也加速了城乡的聚集,2014年人口密度比1980年增长了38%,城镇化率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不到20%的水平晋升至50%以上,带动了人口布局的重构,推动了城市发展及房地产行业的需求释放。


据北京BCL精度街道研究数据,全国39007个乡镇街道的平均密度为873人/平方公里,到2010年则上升到977人/平方公里,人口增长的趋势延续,但是这10年间依然有33%的街道人口密度出现了下降,而出现大幅增长的街道仅有9%。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


01、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

在经历了60-70年代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后,上世纪80年代进入恢复性城镇化阶段,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带来了城乡迁移的浪潮,尤其1984年后,国家逐步放宽对人口迁移的制度限制后,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在小城镇落户,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创造了条件。


据统计,1979年至1981年我国人口省际净迁入量为626万人,净迁出为107万人,迁移活跃度较70年代明显提升。


当时的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省内。1985-1990年全国平均省内迁移率在20-30%左右,其中广东省省内迁移率达40%以上,迁移率最高的北京达74.2%,最低的河南则只有12.4%。


02、上世纪90年代:东部城市

1992年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后,上世纪90年代伴随市场经济建设的神话,人口迁移流动进入快速提升周期。


期间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迁移量都增长了近4倍,到2000年,非正式迁移占比高达70%,远远超过80年代。


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力度的增强及电子和汽车产业的兴起,人口迁移原因也从原来的工作调动、随迁家属等转变为“务工经商”,该部分人群占比达30%。


全国各地迁出人口中有34.81%的迁入了广东省,其他迁入人口较多的地区依次为浙江8.75%、上海6.60%、江苏6.34%、北京5.65%。新疆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及中央政府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开始吸引较多内地人口迁往,但主要来源地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地理位置较近的河南等省份。


按全国总迁入人口中每100人中来自某地区的频数,来自四川省的最多12.76人,依次分别为湖南9.93人,安徽9.14人,江西8.25人,河南7.24人。


03、21世纪

2010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数达2.61亿,其中流动人口数达到2.21亿,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34倍,其中2010年广东省流迁人口达到3681万,甚至超过了1990年全国流迁人口的总数。


2000年至2010年,中国东部地区迁入人口占全国迁移总人口的比重达82.4%,而西部、中部分别仅占12.1%、6.5%。


北京、上海、天津三大超大城市的净迁移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17.5%、18.2%和6.6%增长到了2010年的34.5%、37.9%和21.0%。


安徽、江西、四川、贵州等中部成片地区的净迁出人口占到全国的53.6%,其中安徽净迁出人口比重占到了15.0%,为全国最主要人口迁出中心。


城市化规律

据统计,2014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现的房地产销售金额分别为59%、23%和18%,销售面积分别为48%、30%和22%。


据相关数据显示,女性流动率高于男性,农村居民高于城市居民,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人口迁移会首选短距离,朝工商业发达城市,先迁居城镇周围,然后再迁居城镇内。


据调查,中国因务工经商而迁移的人口比重从80年代的7.9%上升至2010年的45.1%,成为全国迁移的最核心原因,而其他如婚姻嫁娶、学习培训、投靠亲友等非经济因素占比皆出现明显下降。2000-2010年,地区为户籍所在地和常住地的外来人口比重均有所下降,这些地区户籍人口存在比较明显的返回式迁移。


根据美国普查局统计,在其迁移人口中,61%会留在原县区(美国州以下最大的行政区),在一个州不同县区间迁移的占19%,而在不同州之间迁移的仅占16%。中国铁路是迁移人口最主要使用的交通工具,迁移人口在跨省际迁移时会以省会城市为迁移核心城市,然后再向相邻经济圈扩散。


对于大部分主流迁出城市而言,省会城市或者区域核心城市是第一目的地,其次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尤其农村人口首先会向城市群的次中心集聚,然后再向核心城市迁移,对于部分人口净流出省份的单核城市而言,这种吸纳能力往往更强。


数据显示,2014年春运期间,十大最热线路分别为:广东—湖南、广东—湖北、北京—河北、广东—广西、上海—江苏、广东—四川、广东—江西、广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安徽,除了广东省,其他区域皆是毗邻省份之间的迁移,外出生活的用户中以离家200—800公里最为集中。


中国省际迁移人口中,初等教育以下的人口比重有所提高,受过中高等教育迁移人口的比重明显下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更偏向于省内迁移。东部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迁移人口以省内迁移为主。


据蚂蚁金服数据,通过对全国2325所高校近5年的毕业生进行分析。在过去五届大学生中,毕业时更换城市已成为主流,有59%的毕业生在就业时选择离开学校所在城市,但大部分依然留在省内,省际迁移比重仅为31%。


东部省市拥有917所高校,吸纳了全国近57%的大学生,中部区域拥有678所高校,吸纳了全国27%的大学生,西部区域拥有482所,吸纳了剩余的18%的大学生。东部核心城市以及区域实际上掌握了全国六成的潜在高素质人口。


广东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分别以12.61%、4.64%和1.71%成为净流入率最高的前三大区域,而北京则成为大学生流动性最大的城市,其流入率和流出率皆为7.6%,凸显高素质人口对于北京取舍的纠结。


据数据显示,最吸引大学毕业生的省市前十分别为:广东、浙江、新疆、内蒙古、山东、云南、江苏、江西、河南和福建,而沉淀率最低的十大省市分别为西藏、北京、天津、海南、吉林、湖南、湖北、重庆、上海、黑龙江。


大学生供给增速最高的十大省份分别是:广东、新疆、青海、宁夏、浙江、内蒙古、贵州、上海、西藏、云南;供给增速最低的十大省市分别为: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山西、辽宁、天津、安徽、重庆、四川。


广东省以511%的增量及85%的沉淀率,遥遥领先高素质人口竞争格局,中西部省份如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贵州等西部省份成为黑马,浙江、山西、河北、福建、上海等区域在高素质人口方面竞争激烈,而东三省、湖南湖北、海南等区域在这方面相对竞争较弱。


据统计,美国21世纪初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其中主要包括工作迁移、婚姻变化、住房原因、气候条件等,其中住房原因、家庭变化、工作变化是美国人迁徙的核心要素,而其中住房原因中,美国人主要因为买新房和改善住房等,为了更便宜的住房占比仅仅10%。



长按二维码关注 "德云社区" ,点击最下方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资讯

版权声明:
本文由 德云社区 大数据采集软件采集新闻汇编,转载请注明出处。


AI人工智能 语音助理 人工翻译 教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Sitemap|小黑屋|德云社区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7:20 , Processed in 0.030201 second(s), 31 queries .

工业和信息化部: 粤ICP备14079481号-2

技术支持 乐数软件     版权所有 © 2014-2021 德云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