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发表于 2016-3-23 15:11:40

2016年印度电影甩中国几条街 产量世界第一宝莱坞Bollywood孟买

2016年印度电影甩中国几条街 产量世界第一宝莱坞Bollywood孟买
       印度是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印度几乎保持每年生产1000部以上的电影,是全球电影产量最大的国家。印度电影的起步非常早,相较于电影的发源地欧洲仅晚一年不到,为印度电影的发展创造了时间优势。由于印度种族及语言众多,为求各种族间的顺畅对话,印度官方大力推广英语电影,印度剧本中必有大量的英语对白;电影制作单位也会在制作时加入英语与其他方言的字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公布的统计数据,印度电影的年产量为1091部,是第二名美国的两倍多,而排名第四的中国仅有330部。2012年,印度电影市场售出票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6亿,电影达到了年产1602部,是同年排名第二位中国的两倍多。

虽然数量多不代表质量高,但如此之高的产出足以证明印度电影有一组配套成熟的产业体系,让电影题材的选择更加丰富多样,无论是导演和演员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宝莱坞
       孟买 (1995年英语为 Bombay) 的印地语影视业发展最为成熟,使其成为印度电影重镇之一。1977年,印度在孟买西郊成立占地 200 多公顷的电影制片厂,别名为 “宝莱坞” (Bollywood)。印度人期许和美国的好莱坞并驾齐驱,互别苗头。将这个名字取自于好莱坞 (Hollywood) 首字母“H”,换成了印度孟买 (旧称 Bombay) 的首字母“B”,Bollywood 由此而来。

不过宝莱坞这个称呼,一方面明指其电影产业规模近似好莱坞,一方面也有暗讽其只是拍摄仿效好莱坞 B 级电影(低成本的粗糙制作)的言外之意。
       如今宝莱坞生产的许多印度电影在欧洲、美洲乃至中东和非洲都获得了成功,也不乏薪酬可与好莱坞媲美的印度影星,更成为印度经济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简单来说宝莱坞不仅带动印度电影产业,成为印度电影工业的代名词。更是对整个印度大陆,中东以及非洲和东南亚的一部分的流行文化都有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南亚的移民输出传播到整个世界。
历史变革
       追溯印度电影的发展,最早在印度出现的电影是1896年由英国的卢米埃尔摄影师兄弟带去放映的。二十世纪初,印度尚处于殖民地时期,一些英国人先后在印度拍摄了几部影片,成为印度电影的起源。

1912年,英国照相师兼印刷师巴尔吉在孟买建立了一间电影制片厂,并投资拍摄了《哈里什昌德拉国王》。影片放映后大获成功,巴尔吉趁势创办了印度斯坦影片公司。印度电影的起步非常早,相较于电影的发源地欧洲仅晚一年不到,为印度电影的发展创造了时间优势。
       印度因阶层严明,社会观念保守落后,教育普及率低,文盲人口居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致使全国贫富差异极大,多数民众过着极为穷困的生活。为缓解民众的愁苦郁闷,印度政府积极鼓励电影工业拍摄商业通俗电影,并以低廉的票价让贩夫走卒都能负担得起一张电影的票价,让观看电影成为印度的一项全民运动。这种思维策略造就了印度电影一年上千部的生产量,比全球电影巨擘美国多了两倍有余。而如此可观的电影产量,自然形成了一个约有300万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年营业额高达20亿美金的规模产业链。
       语言对印度电影的造就。首先,印度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不同语言的族群对母语的电影有很殷切的需求,造就了电影业的发展,以孟买为基地的印地语电影业宝莱坞发展最为成熟。印地语是最普及的语言,所以印地语的电影产量和票房数字均最大。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区成名的电影工作者都会到宝莱坞寻找机会。不同地区的电影会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电影可能会有不同语言的版本。
       不过,也正由于种族及语言众多,为求各种族间的顺畅对话,印度官方大力推广英语电影,印度剧本中必有大量的英语对白;电影制作单位也会在制作时加入英语与其他方言的字幕。同时,由于印度殖民地历史的背景,英语还是印度的官方语言,全国通用,这也是印度电影能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关键因素。
印度移民
       印度电影在许多有印度移民的国家,很受欢迎。如在美上映的印度电影,观众并不仅局限于在美的印度移民,很多美国人也愿意买票到电影院观看。对比来看,一些在国内票房颇高的电影在海外市场并不是十分卖座。

同时,印度电影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影情节,而是在影片中融入了一些外国观众喜欢的元素和情调,使之为更多人所接受。

数据显示,上映印度电影的美国影院也在增多,美国最大的影城运营公司AMC院线瞄准了不断增长的印度裔人群,2015年上半年就上映了53部印度电影,获得了7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452万元)的票房收入。
讲故事
       在豆瓣电影搜索不难发现,一部低成本制作的印度电影《功夫小蝇》却广受中国观众的好评。有网友评价:“对于一部好电影来说,故事本身不重要,怎么把这个故事讲好才最重要。”

的确,如何把握好叙事节奏、人物关系、主线进展,考验的都是导演的基本功。相比较而言,国内的电影薄弱之处可能不是拍摄技术和演员演技层面的问题,而是讲故事的能力。这有赖于导演和演员默契的配合以及非常高的专业素养。
CG 特效
       近年来,国际市场对印度电影赞誉有加。印度电影人也在不断利用创造力和对电影的热情挑战着自身的极限,极尽多元化和全球化之势。

同时,印度电影的最大进步就是在于电影内容开始关注印度的社会现实,逐渐放弃了对于理想主义和民族特色的过度追求,以及作为底层民众情绪宣泄出口的旧身份。由于社会现实元素的加入,让电影摆脱了简单的叙事功能,变得非常厚重,使观众在观影时仿佛置身其中,并且开始思考影片中反映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并不会随着影片的结束而终止。它不仅深化了电影自身的寓意,更是开启民智的一个重要途径。
       逆天的特效。印度电影的突破,还体现在数字特效上的爆发。如2015年最热电影、史诗巨作《巴霍巴利王》,出品公司专门通过 CG 合成技术,再现了气势恢弘的宫殿和变幻莫测的秘境场景,场景丝毫不逊于好莱坞大片的特效技术,好评如潮,该片也是印度电影史上耗资最多的电影(约 1.9 亿元人民币),预计今年将引进中国。

该片讲述了被流放的王子受尽苦难后夺回王位的故事。作为非印度语电影,《巴霍巴利王》成为首部首日票房突破 50 亿卢比(约合人民币 4.88 亿元)的成功之作。
版权声明:
本文由 德云社区 整理,原文来自网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6年印度电影甩中国几条街 产量世界第一宝莱坞Bollywood孟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