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中国全球油价负担排名 成品油定价机制 税费构成
2015年12月中国全球油价负担排名 成品油定价机制 原油成本2015年12月15日调价窗口,发改委宣布不调,因为要“改善空气质量”。那么,中国的成品油价格真的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了吗,油价的形成机制到底是什么,税费究竟占几成?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看国际环境。一般情况下,国际原油的风向标有两个:1.英国布伦特(Brent)原油价格;2.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价格。截至北京时间2015年12月22日晚,布伦特原油跌至每桶36.17美元,创2004年以来最低价。WTI价格跌至每桶34.4美元,接近2015年低位。自2014年中以来,这两个原油期货价格均下跌超过70%以上。
当然,原因很多,一是美联储加息美元升值,主要以美元定价的原油价格自然走跌;二是原油供给太多,美国页岩油产量增加,俄罗斯和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也继续保持高产,连一直被美国制裁的伊朗也要输出石油了;三是中国等石油消费大国需求疲软等等。
再看国内油价,官方称,中国国内成品油定价与国际油价密切相关。所以,跟着国际油价的“跌跌不休”,国内油价也会做出相应调整。截至目前,2015年汽、柴油价格共经历了23轮调价周期,其中12次下调,7次上调,4次“搁浅”。但是,在最近一次的调价窗口2015年12月15日,发改委突然宣布暂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此举震惊了无数人。无独有偶,专家预计,在2015年12月29日24时开启的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发改委很可能继续“放油价鸽子”,暂缓调油价。
当然,暂停调油价是有理由的:首先,为治雾霾。发改委称,“保持国内成品油价格基本稳定,有利于抑制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和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环境保护,改善空气质量。”;其次,我国能源安全,目前我国的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第三,保护国内炼化企业,长期的低油价对国内石油系统全产业链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维持油价稳定,有利于上下游一体化石油企业维持原油正常勘探开发,维持整个行业稳定运行。当然,我国的石化企业主要是那三大油企: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
税费成本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曾发布汽油税费占零售价格的比例数据,中国大陆为30.46%,美国11.22%,德国56.92%,日本39.30%,中国台湾26.31%;
柴油税费占最终零售价格的比例是:中国大陆26.31% ,美国11.87% ,德国为45.62% ,日本为27.35%,中国台湾为16.96%。
可见中国大陆油价中的税负还是要高于美国等国家,也高于中国台湾地区。
《中国能源报》曾发表文章称,我国成品油价格中的税费比例较重,从原油开采到加工冶炼再到终端销售这三个环节都要缴税费。
据了解,在原油生产销售阶段,企业需要缴纳石油特别收益金、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耕地占用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13种税费;
原油进入炼油厂后,还要再缴纳消费税。
若要卖给消费者,企业需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耕地占用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8种税费。
总体核算下来,中国的成品油价格中,税费占去了约三分之一,这个成本最后都得由消费者买单。
不过中石油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震曾表示,“成品油税负水平是与各国的资源禀赋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及环境保护等相适应。美国不仅是进口原油大国,还是车轮上的国家,成品油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比较高,因此长期维持低油价的策略并进行补贴。而欧盟看重清洁环保,鼓励清洁能源发展,所以成品油税负较重。中国的油价中包含了较高的油税,这是受到资源环境和能源消耗制约所致。”
中国成品油价机制
既然油价过低不好,那么问题来了,我国的油价水平到底是什么样,油价到底高不高。
这个得回到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上。目前,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仍沿用2013年3月26日发改委公布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成品油调价周期为10个工作日(之前是22个工作日),计价标准为10个工作日的平均价格;取消挂靠国际市场油种平均价格波动4%的调价幅度限制;根据国内原油进口结构变化,调整了挂靠油种(中国石油大学副教授郭海涛解释,中国进口60%的原油,大部分都是参照布伦特油、迪拜油等。)
根据该机制,有两种情况可以不做调整:
01、当汽、柴油的涨价或降价幅度低于每吨50元时,折合到每升调价金额不足5分钱,为节约社会成本,零售价格暂不做调整,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
02、当国内价格总水平出现显著上涨或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以及国际市场油价短时内出现剧烈上涨等特殊情形需要对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控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报请国务院同意后,可以暂停、延迟调价,或缩小调价幅度。
所以这第②个条件就成了12月15日不调价的合理依据
中国全球油价负担排名
该机制基本实现了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的间接接轨,让国内油价对国际油价反应更灵敏了些。但国际油价也只是影响我国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因素之一,其他还有什么因素?各因素占比多少?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姜鑫民和山东商学院张一清合作的论文,《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对该问题进行了详细描述。论文称,中国成品油的价格组成主要有原油成本、物流成本、炼化成本和税费。
按照最近几年中国成品油率60%计算,我国成品油价格中,原油成本比例在40%左右,炼化成本占到13%左右,物流成本占到15%左右,税负成本占到30%左右。
其中,原油成本就是以国际不同油价品种为基准形成的国际油价,基本反映了国际油价变化情况。但我国在炼制环节,不同企业、不同油源、不同品质生产炼制的成品油,成本差异较大,炼油行业平均成本及行业平均利润难以确定;在销售环节,不同区域的场地租金、管理费用等差别较大,同样难以确定。因此,实际上政府难以对炼厂成本和销售行业利润空间进行具体测算,导致成品油定价的准确性不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的原油生产成本很高,约40美元/桶,是沙特、伊朗等国的4倍。
在许多成品油价放开的国家,原油生产成本比较透明且易于掌控。比如:按照美国能源部近年的统计,汽油平均成本中,55%是原油、22%是炼油环节、19%是税收、4%是批发和营销。原油价格上涨下跌,汽油价格按一定比例上涨下跌,迅速反映到各加油站的定价上。
定价何时放开
2015年12月15日的调油价暂停时,发改委就表示,国家将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抓紧完善新形势下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向社会征求意见。
分析认为,油价遭遇了“地板价”将倒逼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其实,早在2015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将加快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到2020年,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基本完善,科学、规范、透明的价格监管制度和反垄断执法体系基本建立,价格调控机制基本健全。
这意味着最迟要到2020年,政府对成品油价格的干预程度大幅降低,甚至完全放开,由市场来指导价格。
据中青报报道,同为亚洲国家的韩国,成品油价的改变进程和我国较为类似,先后经历过政府定价、与国际市场接轨两个阶段。
1994年开始,韩国成品油价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先是建立原油价格联动机制,然后建立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1997年开始了石油价格完全市场化,进入了成品油价放开阶段。
目前,中国原油进口权还基本是垄断的,石油进口基本还是被特许的中石油、中石化两家拥有。虽然2015年2月,发改委下发了《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地炼企业使用进口原油,但仍有配额限制。2015年商务部下发的非国营原油进口贸易配额仅为3760万吨,这与国内每年进口原油动辄几亿吨(2014年为3.1亿吨)相比,仅占一成左右。
同时,成品油定价权下放的另一个前提是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监管到位。历史原因,我国原油和成品油市场长期被国企垄断,社会等资金很少有进入,包括进口油企、地方炼油、私企炼油以及终端零售环节,私人油品经营管网并没有有效建立。虽然现在正在实行社会资本等注入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但短期看,原油市场还是三大油企占主导。因此看,在油价全面放开前,国家还有大量功课需要做。
版权声明:
本文由 德云社区 整理,原文来自网络。
页:
[1]